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曾用名:江西教育学院学刊;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主办:南昌师范学院
主管:南昌师范学院
ISSN:2095-8102
CN:36-1335/G4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0.290576
被引频次:18091
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师范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庄子的具身知识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3)

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匠人扁经年历月,手轮相磨相化,终于会通合数,辐辏得宜。轮扁制轮之术则是“不徐不疾。”可是,如要轮扁说出怎样得宜的不徐不疾,则轮扁不能以言

匠人扁经年历月,手轮相磨相化,终于会通合数,辐辏得宜。轮扁制轮之术则是“不徐不疾。”可是,如要轮扁说出怎样得宜的不徐不疾,则轮扁不能以言相逮,因为得宜是手的功夫与火候。庄子把手的得称为“数”,“数”也就是具于手的轮之物性,即手为物化的手。手因为内含了轮子物性,故而有“意”。向秀注“神欲行”为“从手放意,无心而得,谓之神欲。”庖丁的手通透了牛之理,手刚一操刀即有“意”已经发动,“神欲行”也就是肉身的意-动。意-动是手与牛身、轮子相互渗透、交织的亲和力。这就是我们的手,我们的身。《吕氏春秋·圆道》说:“人之有形体四肢,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则形体四肢不使矣。”[9]37高诱注“感者,痛恙也。手足必知其处所,故使之也。”[9]38我们的身是能感的、能痛、可患疾的,所以,肉身也能够以它的韵律表达它的感动,或“游刃有余”“不徐不疾”或“急缓乎唇吻之和”“执节乎掌握之间。”钱钟书先生说:“心有志而物有性,造艺者强物以从心志,而亦必降心以就物性。自心言之,则发乎心者得乎手,出于手者形于物;而自物言之,则手以顺物,心以应手。一艺之成,内与心符,而复外与物契,匠心能运,而复因物得宜。”[8]774-775物从手之肉感,手亦降就物之性。手与物、身与器之间也就交参互渗、相砥相磨以至于我们的身体发生迁转而表现出“技”的知。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肉身与物之间建立了不可见的、结构性的一体关联。《文心雕龙·体性》篇说:“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10]106庖丁的解牛之道,轮扁斫轮的手之道,驼背老人的手臂粘蝉之道,善游者的蹈水之道等等,就是肉身屡迁内隐了物性的结构关联。

可肉身是怎样将物之性包含于内的呢?庄子同样也为我们提供了答案,那就是《达生》篇中梓庆制鐻的故事。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候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凝神者,其是与![3]313

制鐻也不是梓庆心之所欲,也不是手的刻意而为。乐器之式型是渐成于胸中并且是经过静心、专一、无我、内生、具形等的浸润过程。只有内禀某种“意”,意动情发而流形为我们的某种知。梓庆制乐器之巧妙如鬼神的知,发于梓庆感通天性、摄契树理的身手之肉的意动。器非鬼神,而是肉身之“意”的迁转成性似鬼如神地自然流形。制器的知是身体性分的知,是身体之磨砺物性并被物化的知。体知就是随物成度,契会规矩的真知。如果知识不是心理层面的,不是语言传授的,那么,教育学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三、体知原理的教育学:对教育学的反思

庄子体知思想的揭示不能不唤起我们对当前教育的反思。什么是教育?什么又是教育学?关于教育,我们不得不惊讶孩子们的这些能力:很多孩子进入一年级时不知道如何阅读,而大多数的孩子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后具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他们的阅读、计算能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仍将会是不同程度地提高。如果学校教育对于孩子们的心智、技能等发展至关重要,那么,有效的学校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学校是我们习得知识的主要场所与机构。其中,作为教学组织最有效形式的课堂是学生习得知识的最为重要的渠道与方式。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是以听教的形式来开展学习,他们所能运用的心智也就是单纯的记忆与简单的想象。这就是杜威所批判的静听的课堂。学习仅仅是心理的活动,心灵的事业,而知识也就是孤零零的概念的组合。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正与庄子所揭示的知识具身观相反。它违背人的学习方式。比如,我们可以以杜威例举的例子来思考,儿童是怎样习得放风筝的知识的。杜威说:

这个放风筝的小男孩的眼睛必须紧紧地盯着风筝,并且关注着他手上的那根线的压力。如果他的这些感觉是知识的通道,不是因为外在的事实被“输送”到他的大脑,而是因为它们被利用起来以完成某项活动。[11]167

当一个儿童在放风筝的时候,他是通过连接风筝的那根线对他的手背施压的压力来了解风速和风筝在高空的运动,并根据手感的压力来调节手的动作习得放风筝的知识。空气、压力、风速、运动等概念以及怎样放风筝都在这个儿童亲身体验的动作中习得。正是身体的介入与动作而不是心理活动是知识的发生根源。“我们必须利用身体的活动来学习。各种感官——尤其是眼与耳——必须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吸收书本、地图、黑板以及老师所说的。嘴唇和发音器官以及手都要被用起来以在言语中、在写作中重温存储的知识。因此,各种感觉就是神秘的通道,通过它们的信息就从外界的世界进入到心灵中来;这些感官是知识的门径与通途。眼睛注视一本书,耳朵听着老师的讲解,都是心智的神秘来源。另外,读、写、理解——重要的学校艺术——要求肌肉或运动的训练。眼睛的肌肉,手和发音器官相应地都要接受训练以能够把心灵里的知识输出到外界的世界。”[11]166不仅感性的知识来自动作,抽象的知识亦如此,且是动作间的抽象。皮亚杰说:“让我们来问一问逻辑的、数学的知识从哪里抽象而来。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当我们作用于一个客体时,我们的知识从客体本身抽象而来。这是经验主义的一般观点,并且对大多数的实证或经验性知识都是有效的。但是还有第二种可能性:当我们作用于一个客体时,我们可以考虑动作本身,或操作,如果你愿意用这个词,因为转换可能是在心智上发生的。……知识从动作中抽象而来,从动作的协调中而来,而不是客体。”[12]18


文章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ncjyxyxb.cn/qikandaodu/2021/0726/594.html


上一篇:西方游戏理论综述与考辨
下一篇:美学概念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