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曾用名:江西教育学院学刊;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主办:南昌师范学院
主管:南昌师范学院
ISSN:2095-8102
CN:36-1335/G4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0.290576
被引频次:18091
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师范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豫章文化的特征与内涵(3)

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之一,重视教育,耕读蔚然。南昌地势广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历来是农桑富庶之地、江南鱼米之乡。发达的农业、物产的丰富,使得这里

之一,重视教育,耕读蔚然。南昌地势广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历来是农桑富庶之地、江南鱼米之乡。发达的农业、物产的丰富,使得这里的人们乐文辞而好读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澹台子羽南游至江,于东湖结草为堂、聚徒传学,开启兴学为乐、耕读为本的社会风尚。两汉之际,豫章地位上升,人口倍增、饭稻羹鱼、经学称盛,涌现了何汤、邓琬、唐檀、程曾、熊履素等著名儒学人物,他们品行端方,致力经学传授,显露出豫章文化倡学笃行、尊师重教的特色。迨至两宋,南昌教育普及,诸子并起,讲风蔚然,一时使宋代南昌成为天下学者交流思想、切磋学术的理想场所。罗从彦、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等大儒都在此聚徒讲学,成为理学的重镇。这一浓厚教育风气至元明清三代不绝如缕,如元代吴澄讲学、清季皮锡瑞论学。特别是明季王学兴盛,心学广传,成为阳明心学重要发展地与传播地,为世所瞩。南昌教育的发达得益于官员对教育的重视,他们大设庠序,推动了南昌官学的发展。同时南昌的私学兴盛见证了民间对读书的崇尚,不少富绅和村落办起家族私学,新建汪山土库就设有稻花香馆,新建于清代还专门成立“宾兴会”资助读书;南昌县月池熊家村中即有私家学堂,在城内还创办有乐群学堂等。而书院繁荣更是南昌教育昌盛最为鲜明的体现,据统计自唐自清,南昌出现了一百多所书院;若以州府为单位,数量和质量均位列全国前列,它们为培育人才、繁荣学术、激发文艺起到了重要作用[6]。正是在这种浓厚向学氛围影响下,使南昌人民能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中超越农耕文化特点,把眼光从赖以生存的泥土中解放出来,瞄准更高层次的政治社会生活。

之二,科举兴盛,仕宦发达。由于官方与民间对教育普遍重视,从隋唐开科举士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为止,南昌多有求学问知、志存高远的读书人,他们以诗书求闻达,造成发达的科举风潮,人数在全国位居前列。其中涌现了一批重要的官员,如宋代晏殊、陈恕、京镗,明朝的胡俨、傅炯、刘一燝、熊明遇,清代的裘曰修、曹秀先、彭元瑞等。这种通过科甲登第摆脱困窘、求取功名,并成为朝廷的重臣名宦的路径,激励了更多的农家子弟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动力,以致在明清两代更是出现祖孙传递、一门官宦的现象,如东坛彭元瑞家族,大塘汪山程矞采家族,双港裘曰修家族,港口曹秀先家族,联圩胡家玉家族,松湖魏良弼家族,檀溪熊文举家族,浠湖姜曰广家族等。通过科考一途,走向社会上层,光宗耀祖,保护家业,成为其时南昌民间的普遍信仰。同时,这些科宦士子出仕之后大多勤政为民、举贤荐能、广延人才,在政治上表现出相当的积极进取,期为社稷之臣,建立彪炳史册的功业;而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又往往慷慨赴难,显示出传统儒学所倡导的忠义节烈的意气,如陈恕位居副相,鞠躬尽瘁,太宗亲题“真盐铁陈恕”以示褒奖;明末抗清官员姜曰广与史可法、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

之三,崇尚文艺,成就卓著。浓郁的诗书耕读文化氛围长期浸润着南昌,使南昌人民形成一种尚真重情,偏爱艺文的审美心态,促使南昌艺术文化的高度发达。因此,南昌在出现了一批朝廷官宦之时,还诞生了一批重要的文学艺术家。如著名书画艺术家贯休、董源、巨然、闵贞、范金墉、李瑞清、夏敬观、罗牧等,他们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八大山人朱耷的书画艺术成就更是代表中国水墨写意画的高峰。南昌在戏曲方面还出现了伶伦、魏良辅、朱权等音乐戏曲家,在文学方面有小说家王定保,词家晏殊、晏几道和“豫章四洪”,散文家陈弘绪、万时华、徐世溥等,他们以自己才华留下优秀的诗篇。而且,在历史发展上,南昌出现诸多的诗社文社,如豫章诗社、豫章文派、滕王阁社等,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其中滕王阁、西山、百花洲更是文人聚集之所,如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自王勃、韩愈在滕王阁兴创“诗文传阁”的活动以来,成为大江南北文人集聚、慕游、题诗之所,白居易、杜牧、王安石、苏澈、李东阳、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祯等,都曾在此吟咏唱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形成一部绵延不绝的滕王阁诗文史。南昌还诞生和培育了雷次宗、熊良辅、汪大渊、章潢、欧阳斌元、陶福履、喻嘉言等许多佛学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教育家、医学家等,他们的博学多识,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文章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ncjyxyxb.cn/qikandaodu/2021/0707/562.html


上一篇: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百年探索与实践创新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