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曾用名:江西教育学院学刊;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主办:南昌师范学院
主管:南昌师范学院
ISSN:2095-8102
CN:36-1335/G4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0.290576
被引频次:18091
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师范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用镜头记录“非遗”影像 ——记上海交大海外(3)

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们,始终在捕捉“非遗”的路上。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几乎涵盖了当前我国“非遗”名录中涉及到的所有门类。这不仅代

我们,始终在捕捉“非遗”的路上。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几乎涵盖了当前我国“非遗”名录中涉及到的所有门类。这不仅代表着“非遗”项目的文化资源之丰厚,更说明了上海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但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许多民间优秀“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已经失传或正在消失,许多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民俗备受冷落和遗忘,许多民间独门绝技后继乏人……出于对“非遗”项目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近几年,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摄影俱乐部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实践。为了全面科学地采集“非遗”项目资料,忠实地记录各种民俗文化全景,还原“非遗”项目原貌,一群志同道合的会员将镜头指向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上海“非遗”项目并进行专题拍摄,通过逐个建立“非遗”影像档案,使其成为上海历史和文化记忆库中宝贵的资料。通过拍摄者对“非遗”项目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项目的编排和诠释,使作品不但真实还原每个“非遗”项目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使其更具艺术性、观赏性,这一过程是上海摄影界对传统文化挖掘的一种新的探索。一、捕捉“非遗”作为中国传统的瑰宝,在拍摄“非遗”项目上容不得半点的虚假和失真。为了确保拍摄过程的科学、生动、逼真,为了留下真实反映“非遗”项目本质和原貌的历史影像资料,有如下几个步骤:1.查资料,定项目,核身份在确定“非遗”项目拍摄之前,首先翻阅上海“非遗”目录,从国家级、市级、区级中挑选出一些比较容易通过镜头展示“非遗”风采的项目,比如松江的滚灯;一些是传承人年龄已大、濒临失传、急需拯救的项目,比如崇明的扁担戏;一些是政府极力推广发扬的项目,比如宝山的鮰鱼烹饪技艺。在确定拍摄项目后,最重要的就是核实传承人的身份,确认该项目是几代传承人,上代传承人是否还健在,下代是否有传承人,最终确定拍摄的主体。比如,宝山的鮰鱼烹饪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是黄才根,第三代传承人是徐发,最终二代传承人确定三代传承人为拍摄主体,这既体现了师父的高风亮节,也使得“非遗”项目在新人的传承和弘扬下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2.走访传承人,了解传承与工艺与传承人面对面的交流一般需要两到三次,因为深入了解当事人是拍摄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多次的交流,我们取得传承人对拍摄计划的信任,这是尤为重要的。比如,我们在与龙凤旗袍传承人的交流中了解到,由于形形色色的媒体找他们拍摄,导致他们对拍摄已经厌倦,加上龙凤旗袍在市场上已经小有名气,他们起初可能没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接受这次拍摄。当我们说明来意,耐心地分析拍摄的意义后,随着拍摄的不断深入,双方交流的加深,拍摄活动不但获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而且还主动与我们协商,加入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元素,本来预定拍摄三个月的时间结果拍了十个月。另一方面,对项目的内涵和精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都会对我们制定拍摄计划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演绎崇明灶花的全过程必须从砌灶台开始,然后才能有灶花,可是现在基本上家家都有灶台,谁家愿意为了拍摄而重新砌灶台呢?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恰逢重阳节来临,启发了我们为孤寡老人砌灶台的公益行动计划。通过走访相关部门,我们确认一位年近九旬的孤寡老人家里没有灶台,这样崇明灶花的拍摄计划不但得到了圆满的完成,而且还获得了拍摄之外的意外收获。图1 灶花(拍摄:陈鸣忠、何晓平)3.编制镜头计划很多人会认为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拍几张照片而这样兴师动众,但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正是留下真实反映“非遗”项目本质和原貌的历史影像资料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每个“非遗”项目都要根据自身内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拍摄计划,确定需要拍几组镜头、每组镜头体现什么故事、每组镜头的环境和元素等。比如,在宝山鮰鱼拍摄中,为了体现他们独创的“两笃三焖”红烧鮰鱼新技,传承人从拿锅铲动作到火候控制、从加水红焖到汤汁冒笃,来来回回足足烧了三条鮰鱼,整个拍摄才算完整地记录下来。4.搭建拍摄环境,选取拍摄地点演绎历史文化、重现“非遗”魅力是我们拍摄中全力追求的方向,为了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我们都会走访当地的大街小巷,了解当地民俗风情,再把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拍摄中去,从而重现“非遗”当年的风采。比如,为了拍摄罗店彩灯进社区的镜头,我们把联合村作为拍摄的外景地,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非遗”科普活动,并且请来了当地年过90岁的两位长者为活动加油,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跃然纸上。图2 罗店彩灯(拍摄:陈鸣忠)再比如,演绎当年皮影戏表演的场景,需要一个符合皮影戏演出的环境,为此,我们走遍了上海的城乡结合部和毗邻外省的交界处,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奉贤一处十分偏僻的小村落里找到了一个与拍摄情景相吻合的茶馆,一场美轮美奂的皮影戏就这样上演了。图3 皮影戏(拍摄:胡家龙)5.正式拍摄拍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由于许多传承人在面对镜头时都很拘谨,面部表情僵硬,无法在短时间内融入到角色当中,我们配合传承人一遍又一遍地磨合、重拍。直到大家满意为止时,传承人已经筋疲力尽了,以至于许多传承人发出了“当演员真的很辛苦”的感慨。比如,在拍烧鮰鱼的过程中,站位、面部表情、火候控制,切、翻、炒、焖等烹饪动作需要样样到位,几轮下来,传承人徐发师傅已经吃不消了,“这么多人来拍过照片,从来没有像你们这么认真,这么高要求,你们太敬业了!”6.后期制作一幅好的作品离不开后期的制作,但是如果脱离了实际场景,进行各种PS,大肆改变作品内容,那是对作品的不忠实,是对传承人的不尊重,是我们拍摄的大忌讳。二、几点感受1.深入了解、全情投入是基础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具有历史悠久的特征,只有深入了解“非遗”传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奇闻趣事,全情投入走进项目中去,你才能真正领会“非遗”项目的内在价值和灵魂,才能为拍摄找到真正的脉络,展现每一个项目最精华、最动人之处。2.制定计划是关键拟定一个详细的拍摄计划,首先要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图片,并且走访街镇;其次,探究民风民俗与项目的关系,构建人物、场景、镜头以及表达形式;最后,确认参与各方的责任,每一步骤细之又细,保证每一个项目都能被完美地诠释。3.沟通交流是核心如何获得传承人的认可、如何从传承人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如何让传承人融入镜头、如何烘托现场气氛,这些都建立在与传承人耐心交流的基础上,做到一通百通。刚开始的时候,传承人比较拘谨,无法真正放开,但我们会一边拍摄一边和传承人讲解镜头和要求,不断引导传承人打开记忆的闸门,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丰富,镜头所体现的内容也得到了不断优化。4.选片制作是保证每次拍摄完成后都要从几千张毛片中选出满意的作品,与传承人及时分享,虚心听取传承人的意见,获得传承人的认可,让艺术与艺术迸发出火花,让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在每个项目的拍摄过程中演化成最美的作品。三、追踪意义1.重现“非遗”风采运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融入当代艺术的理念,把每个“非遗”的故事完整地表现出来,重现“非遗”风采,是我们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最好的诠释。通过这样一组“非遗”照片的展示,不但阐述了“非遗”项目的历史、内容、工艺与传承,而且对“非遗”项目未来发展、传播、继承都起到了连接与弘扬的作用。2.对“非遗”的再认识通过走进“非遗”,近距离地与传承人交流沟通,深深为他们的技艺所折服,为他们对“非遗”的热忱所打动。他们的“非遗”故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更感受到保护和传承“非遗”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3.引导“非遗”走进生活俗话说“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多“非遗”项目目前遇到的景象就是如此,看似简单的工艺、看似简陋的工具、看似不够时尚的产品,却有着许多同类产品不具有的丰富内涵和人文艺术价值,我们一次次的拍摄、传播,使得这些“非遗”项目从幕后走向前台,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4.增强传承人的信心与“非遗”项目传承人接触时,普遍发现由于传承人年事已高,存在对自己项目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缺乏信心、缺乏认知的情况。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有限、手段匮乏,无法融入现代社会继续弘扬发展。几个月的拍摄,让他们看到了社会还在关注他们,通过现场的不断演绎,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四年来的追踪拍摄,共15个“非遗”项目的传播展示,虽然只是众多“非遗”项目中的一角,但希望用我们一份微薄的力量为“非遗”保护事业添砖加瓦,用一颗充满热心去推动“非遗”文化的落地和传承。我们不断来回于上海各个区县,深入农村、社区和家庭,去追踪上海“非遗”的传承故事,这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份责任。我们,始终在捕捉“非遗”的路上。


文章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ncjyxyxb.cn/qikandaodu/2021/0121/428.html


上一篇:促进在川高校留学生“双创”的几种模式
下一篇:社校共育促成长